第一人称分析Edit前后声音差异,体验另一个“进化版”
“10K系列”的核心观念是音色的独特堆叠方式,尤其对人声的堆叠技巧成为了其重要标签。我们将以第一人称视角,带你了解《10K (VSP)》与 《10K (VSP) [Edit]》的区别。考虑到此次互动难度确实太高,如果下次我们再度举办这样的“找茬”游戏, 我们会降低难度,增强差异。第一段Drop出现时的第 一个Bass的堆叠方式是将同一个音色分成主中高频和主中低频两部分进行堆叠,此音色是用Serum进行调制, 这两部分是通过对音高、波表位置、波表扭曲等部分进行初步差异化调整后,再通过效果器进行分离与二次融合。在二次融合时即将它们发送到同一组,此时进行统一的二次调整,而此次活动的关键性差异即在于此音色。
相对于上一个版本,Edit版本中的此音色少了一系列效果器的操作,这些效果器的作用包括而不限于:对于声场的扩展、特殊频段的提升、额外的动态控制等。声场的扩展与空间感的延展是重中之重,也是决定能否赢得此次活动的关键。
图片来自XING KONG/DARKGLOW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笔者已经在两层音色的 Serum的效果器里都通过Hyper和Dimension进行了一次声场拓宽与空间感的延展,而想要在此之外进行二次拓宽,可尝试利用DAW自带的插件——如Ableton Live中的Utility,也可尝试第三方插件如各家厂商的Imager系列、Stereo系列等,有些还可以获得奇怪但独特的听感。
图片来自电子音乐资讯截图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由于此处的Bassline音色整体偏中高频, 进行了上一步操作后更需要对中低频进行细微补足,此处使用任意的均衡器即可。为了配合上面空间感的操作,使整体更具有现代感的听觉感受, 笔者最后通过压缩器对“力量感”进行了进一步地提升。
图片来自Rick & Morty 图片版权属于原主
此音色在后面也多次使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主Bass的听感。此种操作虽更符合当下审美、直观上感觉“更爽”,却可能在某些监听环境下出现不良体验,没有这些操作的Edit版即是基于此问题而做出的考量。
版权声明:本文为平台作者授权可可DJ音乐网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发现有侵权违规违 情况,请点击此处进行 举报投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