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独立厂牌卖身大公司的案例并不鲜见。比如,早在2015年,索尼音乐就以1700万美元收购了德国金属厂牌Century Media;2016年,索尼音乐再次以370万英镑(约477万美元)、670万英镑(约863万美元)分别收购了英国独立厂牌Essential Music &Marketing和复古舞曲厂牌Ministry of Sound;去年12年,BMG花了1亿美元收购了纳什维尔独立厂牌BROKEN BOW,完成了在乡村音乐领域的布局。一桩桩收购案看似平常的“买买买”,背地里却也必定是你争我夺的“抢抢抢”。
有趣的是,去年也是国内音乐版权“抢”得最火热的时候。尽管国内外音乐行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抢”的初始动机不同,但最终目的却是一致的。借用电影《投名状》里的一句台词,就是“抢钱、抢粮、抢地盘”。
7000+版权曲库,卖1亿美元,值吗?
说起Spinnin’Records,喜欢电音的朋友应该不会陌生。它是荷兰一家独立的电子音乐厂牌,因其发行的单曲封面上有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S,故被中国爱好者称为“S厂”。
据资料显示,1999年,音乐版权管理人 Eelko van Kooten和 Roger de Graaf共同成立了Spinnin’Records,并在短短几年内,由一个荷兰本土厂牌迅速发展成世界领先的电子舞曲厂牌。除了主要厂牌外,Spinnin旗下还拥有约40家附属厂牌。公司知名艺人如Martin Solveig, Armand van Helden, Fedde le Grand ,Tiesto等,曲库规模超过7000首。
Tiesto
同时,Spinnin在社交媒体上表现也十分抢眼,在YouTube上的自频道以1710万的订阅数位居YouTube订阅榜第24位。作为电子音乐的风向标,Spinnin更是Beatport下载榜前10的常客,可以说引领着电子舞曲的潮流。
据国际音乐峰会(The International Music Summit)发布的《2016年全球电子音乐产业报告》显示,2015年电子音乐的产值达到了71亿美元,自2012以来增长了60%。报告认为,市场前景仍属乐观,并特别指出流媒体的迅速发展以及新兴市场(如南美洲、中国)的成长是支撑电子音乐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
而在美国市场,2015年电子舞曲占全国数字音乐销量的4.2%,实体唱片销量的1.9%。虽然这两项数据均低于2014年同期,舞曲的流媒体播放却增长多达33%,达到149亿次。数据显示,54%的舞曲销量来自流媒体,让电子舞曲成为美国流媒体平台上第五受欢迎的音乐类型。
近两年,Spinnin在中国市场也有一些动作。在2016年年初,Spinnin签下第一个中国艺人Carta,同年7月与网易云音乐达成战略合作,并正式入驻;2017年年初,签约吴亦凡新单曲《July》的制作人Curtis,5月宣布和虾米音乐合作,担任寻光计划II评审团。虽没有正式进入中国,但恰逢国内电音兴起之时,侧面反映了Spinnin的市场敏感度。
经过一番梳理,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国内音乐版权的潜力,另一方面也证明电子音乐确实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价值。所以,7000+的版权曲库卖到1亿美元,在有利的数据支持和乐观的市场预期下,变得似乎合情合理。
但音乐先声(ID:nakedmusic)还想继续追问,这就是索尼音乐和华纳音乐两家唱片巨头愿意花大价钱的全部动机吗?
版权是最有潜力、最稳妥,且最有效率的盈利来源
据IFPI(国际唱片业协会)今年4月发布的《2017全球音乐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录制音乐收入总计157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9%。这是自1997年IFPI开始跟踪销售数据以来的最高涨幅,也是产业连续第二年增长。
各门类具体如下:实体销售下降了7.6%,仍占全球市场的34%;数字收入首次占全球收入的50%,增长17.7%。其中,流媒体收入占数字收入的大部分份59%,上涨60.4%,为8年来的最高涨幅,这足以抵消数字下载收入20.5%的下滑。可以说,流媒体已经成为了全球音乐行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而流媒体的迅勐增长,在三大唱片公司中的财务报表中更有真金白银的体现。据公开信息显示,作为全球最大的音乐公司,环球音乐成为从流媒体中受益最大的唱片公司,2016年其流媒体收入大涨56%,占流媒体市场份额的30.4%;华纳音乐在流媒体营收方面也有51%的大幅上涨,占流媒体市场份额的18.6%;索尼音乐流媒体收入同样大涨57%,占流媒体市场份额的22.7%。
这组数据一方面例证了流媒体的巨大市场价值,版权成为最有潜力、最稳妥的盈利来源;另一方面,也佐证了在Spinnin收购案中,为什么出价1亿美元的是索尼音乐和华纳音乐。
而流媒体收入的大涨,要归功于近年快速增长的付费用户。据IFPI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全球付费订阅账户数量达到9700万。考虑到家庭账户数量的激增,同一家庭的各个成员可以共享一个账号,全球 9700 万付费订阅账户的实际用户数量应该有1.12亿。对此,环球音乐数字战略执行副总裁 Michael Nash表示,“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格式上的转变,而是颠覆业务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而且,流媒体音乐的付费用户数据还在持续增长中。
以Spotify为例,作为全球最大的流媒体服务商,Spotify月活跃用户过亿、付费用户高达5000万、年收入超过20亿美元,到现在仍然不盈利。而导致持续亏损的原因就是,它的内容支出占收入的84%,也就是说,将近16.8亿美元都付给了版权方。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国际市场中频繁出现的“抢版权”现象了,而资本雄厚的“三大”更不会放过这块大蛋糕。
在版权业务高利润的另一面,是艺人培养的高成本和低效产出。据IFPI数据显示,在英美等主要市场打造签约艺人的成本50万–200万美元(按照这个标准,大概国内的唱片公司都会自愧不如)。唱片公司在艺人与曲目发掘以及市场营销(包括发现、培养和推广艺人)上的投资高达45亿美元,占到了其收入的27%,研发投资比例甚至以“烧钱”着称的互联网业。为什么呢?大概可以归因为艺术的不确定性,哪个艺人、哪首歌能红并没有明确的指标,而且头部艺人永远是有限的。
反而观之,投资版权就明显更有效率的多。首先省下了巨额的艺人成本,同时业务模式精简为版权相关的销售和经营上,人员成本将大大减少。这就让“抢版权”变得更加合理化了。坐着收钱的好生意,谁不抢着做?
当然,正因为唱片公司在内容生产上的持续高投入,所以后续巨额的版权收益也是唱片公司理所应得的。但这也让音乐先声对未来唱片公司的业务模式乃至进化形态产生了好奇。
前环球音乐法国区总经理Pascal Nègre在接受MBW采访时曾有过这样的预言:唱片公司将变得更像版权管理公司,商业模式也将同步进化。(原文:“My feeling is that record companies are going to become like publishing companies;the record company model of tomorrow will be the publishing company model of today.”)
如果有人疑问,这种模式真的可行吗? 一直“买买买”的BMG(BMG Rights Mangement)已经给出了最好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