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乐坛

华语乐坛指的是包括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中国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在内的有华人音乐歌手的圈子。

华语乐坛

华语乐坛

华语乐坛的发展历程

第一发展阶段:1917-1936年(上海时期)
从中国流行音乐先躯黎锦晖先生从事音乐活动算起,中间以其反封建的明月歌剧社为线索,先以儿童歌舞剧如《三蝴蝶》、《麻雀与小孩》歌舞表演《可怜的秋香》、《寒衣曲》等开始,继而创作了中国第一批家庭爱情歌曲,即流行歌曲《毛毛雨》、《妹妹我爱你》、《桃花江》、《特别快车》等。本期终止于明月歌剧社音乐团体的解散,众歌星大都进入电影界为止。
第二发展阶段:
前期:1937-1949年(上海时期)
本期从周璇进入电影界后,在影片《马路天使》中所演唱的两首插曲,《天涯歌女》和《四季歌》传遍全国。由她开创一代歌风影响整个中国歌坛。
此期歌坛整个情况是没有歌舞表演团体表演。专门靠灌唱片和电台播音来演唱的歌星是少数,大多数歌星都以拍电影为主,演唱电影插曲的影歌双栖形式出现。本期到共和国成立后,大部分主要代表歌星都转移到香港发展为止。
后期:1950-1969年(香港时期)
本期从姚敏、姚莉兄妹为首,很多主要代表歌星都转移到香港发展开始。最初还是以影歌双栖为主,随时间推移,靠演唱和录制唱片的歌星比例有所增高。影片中不是由演员本人唱插曲,请专业歌星配唱的情况也多起来,但仍无明显有影响的歌舞团体表演。
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国语流行歌曲在香港渐趋衰落,粤语歌曲中兴,在歌坛上占据主导位置。主要代表人物是许冠杰。
第三发展阶段:1970-1981(台湾时期)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台湾的流行音乐逐步发展起来。取代了国语流行歌曲渐趋衰落的香港歌坛的位置。其标志是谢雷的《曼丽》红遍东南亚,奠定了台湾流行歌坛的领先地位。
之前,台湾歌坛所演唱的歌曲有汉族及各少数民族民歌(包括闽南语歌曲);上海时期和香港时期的国语流行歌曲;以及受日本影响的创作歌曲。后来逐步创作出处于上海时期流行歌曲与现代城市流行歌曲之间具有自己特点的时代曲。这种风格的歌曲,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才渐趋衰落,而被新城市流行歌曲所取代。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台湾曾出现过著名的校园民歌运动。由学生首先发起创作、演唱,影响深远,以至波及到香港及内地歌坛。直到八十年代前期,才汇入了流行音乐,融合在一起发展,为流行音乐注入了新鲜血液。
第四发展阶段:1982年以后(重心多元化时期)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台湾的国语流行歌曲开始衰落,由于罗大佑一张《之乎者也》专辑,紧跟着苏芮一张《搭错车》专辑,改变了台湾歌坛的风格,奠定了新城市流行歌曲的基础。
本期歌曲风格远离了中国原有的传统,受欧美影响更深,以台湾为首的华语流行音乐发展迅速。因为在此期间随科学不断发展,高科技手段应用到音乐制作中,加之商业化趋向更为明显,这都对流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出现华语流行歌曲在世界上遍地开花的景象。加上内地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政策,流行音乐也有所发展。这样其市场更加广阔,形成了重心多元化格局。
在此期间听众有明显的分化现象,流行音乐几乎成为年青人的专利,多数老年听众不能接受。这与上海时期的流行音乐同民间音乐、严肃音乐都没有很严格的界限,形成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情况截然不同。
商业性的中文流行音乐是与留声机同步出现的,后者最早是由法国人Labansat带至上海西藏路的。百代是创建华语流行音乐工业的最早的唱片公司之一。
20世纪20年代,华语乐坛的华语流行音乐被称为时代歌曲。它们被视作华语流行音乐的原型。从地域上说,上海是华语流行音乐的中心。被视为“中国流行音乐之父”的黎锦晖是该种音乐体裁的创始者。他创作于1920年代的作品《毛毛雨》被视为最早的中文流行音乐。
20世纪30、40年代,在上海,一大批真正意义上的华语流行音乐作品涌现了出来,众多音乐人成长了起来。借助唱片、电影、歌舞、播音等传播媒介,在当时的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掀起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式的歌曲传唱热潮。有专家认为那个年代的上海老歌已经彰显出一种现代性。
中华民国时期最初的“七大歌星”奠定了华语流行音乐在亚洲社会中的地位。这些歌星在演唱中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小曲、日语流行音乐等的演唱技巧,其演唱风格与之前任何中文音乐均不尽相同。此时,处于襁褓之中的中国电影工业正在成长,并网罗歌手担当电影演员或电影歌曲配唱工作。
由于其成功的歌唱和电影表演生涯,周璇被视为这一时代中最具代表性的华语流行音乐明星。这一代人见证了女歌手在舆论中从“歌女”一跃成为“明星”的历程。她们甜美的歌声也通过位于各大城市的广播电台传到家家户户的收音机里,而唱片则在唱片公司的包装下成为极具吸引力的娱乐商品。该时代由于中国抗日战争中日本军队占领上海而遭到干扰,但最终仍延续至1940年代末期。

第五阶段CD时代
1990年代,香港乐坛进入了巅峰时期,有“四大天王”(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及王菲,郑秀文等实力派天后代表。 [1]  1990年代之前,香港流行音乐歌手并不重视流行音乐,在这之前香港的流行歌曲大多是来自日本歌手作品,直至1990年代开始后,以张学友、刘德华为代表的香港“四大天王”开始进入台湾,新加坡以及中国大陆市场,以大量翻唱日语为主,这其中最为成功的亦是张学友,他的唱片《吻别》、《真爱新曲+精选》等均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令其事业登上高峰。在这个期间,同为香港“四大天王”之一刘德华以《忘情水》《来生缘》《谢谢你的爱》等歌曲风靡全国。
90年代末,经过金融危机后,随着香港“四大天王”的逐渐淡出,进入新世纪后香港乐坛,只出现了谢霆锋、陈奕迅等的辉煌。香港歌手谢霆锋更是以一年两张专辑200万销量成为华语最畅销歌手。
2000年,英皇娱乐宣布成立MUSICPLUS音乐家唱片公司,将陈奕迅、谢霆锋、容祖儿、陈冠希、郑希怡、Twins等归入旗下,发展不过5年时间,成为香港乐坛最当红的唱片公司之一。1999-2002年,是谢霆锋最辉煌的时期,推出首张中文大碟《谢谢你的爱1999》,勇夺当年台湾唱片销量榜的冠军专辑总销量也过百万。陈奕迅则被认为是香港流行音乐新时代的指标人物之一,也被人认为是张学友的接班人。
同时期的台湾乐坛周杰伦凭借同名专辑《JAY》腾空而出,紧接着的第二张专辑《范特西》又迅速风靡整个亚洲流行音乐界。专辑中大热单曲《双截棍》将RAP开创出中国风,以华语乐坛少见的风格而传唱至今。2002年—2006年,周杰伦推出《八度空间》、《叶惠美》、《七里香》、《十一月的萧邦》、《依然范特西》几张大碟,确立了他在流行乐坛无可争议的地位。
第六阶段:数字音乐时代
二十世纪后期,选秀时代造就了不少选秀红人,21岁的李宇春成为了中国首个民选偶像。MP3、IPOD等音乐播放器陆续出现,数字音乐已经打败实体音乐成为了主流,多数的音像店在失宠后被迫转型,2003年,台湾地区本土滚石唱片公司关闭了实体唱片发行渠道,到2009年,数字发行将占到整个亚洲音乐市场的60%。
大势所趋形势所迫,许多唱片公司都把重心放在了无线音乐,也造就了一批网络歌手,2005年,红遍全国的《老鼠爱大米》创下了单月600万次的彩铃下载记录,由此带来的1200万元的收入相当于当时70万张传统唱片。这一年被很多业内人士称为“中国数字音乐元年”。此后,传统音像店逐步走向寒冬。
2011年,徐良和汪苏泷两个网络歌手的纯自然下载量收入高达500万,超过了环球等老牌大唱片公司。近年来,随着苹果宣布IPOD停产,智能手机逐渐成为人们听歌的最佳工具。有数据显示,2011年在我国11亿音乐用户中,移动互联网用户占据7亿。除了传统唱片歌手,当下也是许多小众独立歌手最好的时代,他们通过网络平台也比以往取得了更大的传播效应。华语乐坛进入了数字音乐时代。

华语乐坛现状

在华语乐坛,没有人能够忽略前辈们罗大佑、李宗盛、崔健、王菲、张国荣...这些名字。
这批人算起,他们最先打开了乐坛市场,到后来的王力宏、周杰伦、陶喆、张韶涵、林俊杰、SHE,他们恃才行凶,彻底把华语乐坛推上了巅峰。
仔细想想,以前逛街的时候,大街小巷放的流行歌曲都是个神仙打架。
在家乡的小巷子里,在上学的路上,手里拿着mp3听歌摇头晃脑。
比如《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笨小孩》、《你的样子》、《月亮惹得祸》《相约一九九八》,随便一首都能给我们带来回忆和感动。
可如今一切都变了味,盘踞在各大音乐榜单高位的几乎全是流量,作品好坏不用管,依旧可以打破各种记录,实在是一种悲哀。
都是一些什么《香水有毒》、《海草舞》、《小鸡小鸡》...这样的垃圾歌曲充斥着网络,让一群没有音乐鉴赏能力的人如获至宝。
不是故意黑,其实很多人都已经知道,现在的乐坛,基本上就是一个充斥垃圾的乐坛,可以说是五音不全,乐理不明,电音辅助……不知道怎么好意思有脸说自己是歌手。
早前的乐坛,一张专辑要是没有一首或几首广泛流传的作品,都可以说是失败的,在看看现在的专辑,一首歌就可以做成一张专辑,虽然专辑数字化之后,条件限制少了很多很多,但也不能这么无下限对吧!
华语乐坛目前的样子很是痛心疾首,小编个人觉得有三点原因。
第一:
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周海宏教授说:
“当一个人长期处于垃圾堆之中时,他会对垃圾产生依赖。进而产生主观审美,但是垃圾并没有任何改变,只是垃圾而已。”
不论是以欧美流水线表象毫无音乐审美的偶像歌手,譬如范丞丞、蔡徐坤、吴亦凡、张艺兴、鹿晗、肖战。
还是套路化严重,却标榜自己是创造性音乐人的薛之谦、李袁杰。
第二,很多音乐公司,已经不生产新的音乐和经典了。他们只是在配合着音乐平台和资本,在一轮轮地卖曲库存内的歌曲的版权,而且是打包销售,十分强横。
音乐,早就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了。
第三个原因:
瓶颈吧!目前的华语乐坛,有实力的即视感慢慢老去,现存的好听歌曲还是曾经。新生力量不足,创作过程艰辛无比,曲风轻快的略显不沉静,曲风低靡的略显不时尚,所以我回答:到了瓶颈期!
创作歌手自己写歌,这是正儿八经的音乐人,像李荣浩,包揽词曲编曲配乐,精通乐理,各种乐器都玩得来,这样的是现在华语乐坛的稀有物种,这应该是所有歌手学习的目标。这类歌手一定是最活跃在华语乐坛最持久的人,哪怕是不红也可以做幕后。他们本应该是华语乐坛的标准标杆,歌手嘛,就应该钻研音乐嘛,不过很可惜,很多歌手并不这样想。

华语乐坛的代表人物

华语乐坛的代表人物有很多: